民法典,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助推器
2020年06月22日 轉摘自:微信公眾號:與民法典通行
導語:2020年 5 月 28 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內容之廣、定義之細,幾乎涵蓋到了人們日常生活各個方面,使民法典成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帶“典”字的法律,民法典的編纂和頒行是中國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入新階段,必將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的踐行,將有力提升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01.民法典有助于將公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作為確認和保障民事權利的重要法律,民法典第一條即開宗明義,以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為出發點;同時,作為權利法,它賦予民事主體豐富多元的財產權和人身權類型,并在其受到侵害時給予充分救濟。可以說,民法典大幅提升了我國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水平,進一步將物權平等保護原則的范圍拓展到所有的財產權,包括股權、知識產權等。這是我國法律史上第一次將私人財產權和國家享有的財產權相提并論,并賦予兩者平等的法律地位。民法典對民事權利強有力的保障,必然要求公權力機關充分尊重民事權利;任何對民事權利的干預都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且經過合法程序,否則將構成違法。公權力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可以有效限制權力濫用,使依法行政落到實處。
02.民法典有助于司法公正的更好實現
民法典的編纂并非平地起高樓,而是以《民法通則》《民法總則》《物權法》《擔保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收養法》和《繼承法》等九部民事單行法為基礎,同時整合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領域的司法解釋,最終整合為七編1260條的有機體系。它消除了各民事單行法之間以及它們和司法解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并在總結司法實踐的經驗、借鑒各國共同規則的基礎上,新增不少條文,以回應我國經濟、社會、生態等領域的迫切法律需求。法院在適用民法典裁判時,將依據統一的裁判規范,民事糾紛“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將實質性減少,從而將民事領域內的司法公正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03.民法典清晰厘定了政府和市場的邊界
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它為市場經濟提供了三方面法律資源:一是規定了市場主體資格,賦予自然人選擇以公司、個體工商戶、合伙企業等方式從事市場交易的權利;二是賦予市場中的各種交易要素以民事權益,并保障其合法流通;三是通過《合同編》和《侵權責任編》,為市場經濟提供了細致入微的裁判規則。這些規則可以有效區分公權力的運行領域和民事權利的存在空間,進而區分政府和市場的各自邊界。
04.民法典能夠有效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
“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不僅為民事主體提供社會交往的重要規則,而且也為其實現人生理想提供了制度資源。民法典中的非營利法人制度不僅可以促進國家和社會通力合作,紓解國家提供公共資源的壓力,而且可以激發民事主體的公共精神,成就其經濟利益以外的高遠追求。此外,民法典承認民事習慣可以在特定情形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意味著它承認社會可以創新交易模式規則,能夠更好釋放社會活力,鼓勵創新創造。
編纂民法典,本身就是國家法治水平達到一定高度的產物。飽含著14億中國人民意愿、承載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精粹、凝聚著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民法典,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制度保障,成為新時代中國制度文明的重要基石。
作者簡介:謝鴻飛,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法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
(風險管理部供稿)